• NEWS
  • 2018-07-11
+ 哈尔滨标志设计中的文字

1-15010309164R40.jpg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网络上悄悄的流行起了一股强大的文化潮流。这期间哈尔滨标志设计运蕴而生,到了90年代中期,这股强大的文化潮流通过网络如洪水般的蔓延到了全国各地所有能连接因特网的地方。

  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有人流连忘返于其中,甚至还有人出言道:“这根本不算文化!”

  哈尔滨标志设计的“非主流”文化决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只是在种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由于“非主流”在中国涉及到网络、音乐、服装,并在以上三方面(特别是网络方面)产生出大量的文字、图案、音乐等,而这类哈尔滨标志设计中的文字、图案和音乐在网络上已经被使用为交流的媒介。瑞士语言学家、符号学家F.索绪尔(F.de Saussure)把人类创造和运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语言符号包括了口头语言符号(语音符号)、字形符号和副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了以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而“非主流”文化对语言符号中字形符号的影响最为突出;朱力《社会学原理》中第十五章对人类的信息交流描述如下:“人类的符号活动赋予信息以形式外壳,使信息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交流内容”。 由此可见,哈尔滨标志设计“非主流不算文化”一说不成立,至少在文字和音乐方面来说,它已经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在特定人群中起到了信息交流的作用,它已经形成了在文字、音乐、图案和服装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潮流。本文将就“非主流”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字进行分析和论述,并结合一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评论,深入分析“非主流”文字的设计出发点和其创造者的心理状态,总结出“非主流”文字的形态特征,剖析“非主流”文字作者的创造性心理,预言“非主流”文字未来的发展趋向。

  无论“非主流”文化和文字是否会被历史所淘汰并最终消失,它都将留给人类一笔奇特而又庞大的信息财富。这就是本文研究非主流文字的核心意义所在。


0.137093s